来自: 青年文摘·绿版
我们误读的世界 □文/张淑惠等被
“我们误读了世界,却还说它欺骗了我们。”泰戈尔当年的提醒,在今天的中国依然有着特殊的意义。当“世界误读中国”为国人义愤填膺时,我们却可能忽略了自己也在某种程度上误读着这个世界。
误读一:伊朗人恨死美国
【常见误读】为渲染和夸大其词,不惜将“反美”意愿牵强地加在伊朗民众身上。 【实际情况】西方媒体对伊朗的报道往往戴着有色眼镜,大多数国内媒体又很容易“跟着西方走”。在这种情况下,国内媒体上的伊朗总是充斥着暴力性质的“反美”、焚烧美国国旗的游行示威等等。其实这种报道脱离了伊朗普通民众的生活,并不能客观地反映伊朗社会的真实面貌。 德黑兰市中心有一堵著名的“打倒美国墙”,大街上到处可见反美口号,前美国大使馆的外墙更是画满了“反美图画”。自从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及美国大使馆人质危机以来,伊朗和美国便断绝了外交关系,并打了二十多年“口水仗”,伊朗政府似乎成了反美的标志。 我把在现场拍的一些高喊“打倒美国”的照片给一个伊朗朋友看,这个二十多岁的女孩子吃惊地说:“你怎么去那种场合呢?那太不真实了!”她表示,很多伊朗人都不喜欢这种游行,因为“没有什么意义并且堵塞交通”。 在德黑兰贝赫什提大学,一个学计算机的伊朗男孩告诉我,他非常希望能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深造,并希望能够交一些美国朋友,“因为美国人民和政府是不一样的”。在德黑兰的大街上,经常可见托福、GRE等英文培训班的大幅广告牌。考托福已经成为伊朗年轻人的时髦玩意儿,就在两周前,我的一个伊朗朋友就通过网上报名参加了托福考试,他的目的和大多数伊朗年轻人一样,就是希望去美国留学。 伊朗是一个保守的伊斯兰国家,但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,伊朗年轻人更容易接触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。他们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年轻人一样:爱穿时髦的耐克,喝可口可乐,对好莱坞明星布拉特·皮特、安吉丽娜和安妮斯顿的三角绯闻津津乐道。很多家庭偷偷安装卫星电视接收装置(这在伊朗是非法的),以便能看到外国电视台。德黑兰大街的报刊亭能买到《时代》和《新闻周刊》,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《我的生活》、希拉里的自传《亲历历史》以及《哈里·波特》等书都很畅销。据估计,目前在美留学和工作的伊朗人大概有100万。(张淑惠)
误读二:韩国人爱国不买日货
【常见误读】把韩国人描绘成民族情结深厚的“政治动物”,而其国民不买日货、为抗议日本不惜断指,都成为误读的“论据”。 【实际情况】刚到韩国时,我问过一位教授朋友:韩国为什么很少见到日本车?教授一愣:这也是问题吗?我跟着一愣:这怎么不是问题? 对韩国人而言,韩国车质量不差,服务很好,价格不贵,买它是很平常的事情,与爱国不爱国无关。我的那位教授朋友说,韩国人一般不那么泛政治化。 前些日子,我坐车去看朋友,正巧遇上农民示威,在路上堵了整整一天。后来看电视新闻,说是农民示威抗议韩美自由贸易协定。他们全都是农民吗?不是,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是专业人员,为各个团体所雇佣,充当示威抗议的生力军。到香港去捣乱WTO的是他们,抗议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切手指的,也是他们。 农民反对自由贸易协定,完全是出于利益考量。如果美国廉价大米源源涌入,农民就不好活了。可是,与我一起被困在公交车里的其他韩国人,对农民的举动却颇多烦言。有便宜大米可吃,对他们来说是好事。利益分化,立场就不同,这才是真实的韩国。 在韩国超市买大米你一定要留意,米袋上印着“身土不二”字样的是本地产品,价格要贵一些。他们并不从“爱国米”来诠释,而是强调健康概念。身土不二的意思是说,你这个身体,不能和你这片土地分开,才有利于健康成长。怎么算不分开呢?吃这片土地产的米、菜和肉就对了。在东亚国家,这类朴素的饮食哲学,历来就有广泛的民间基础。 占据韩国报纸头版头条的,不是参拜靖国神社,而是类似这样的数据:2005年,韩国对日贸易逆差227亿美元。对此,韩国成年人不是义愤填膺,而是面有羞色:技不如人,很多电子产品的核心部件还要依赖进口,对不起大家!他们不会只为泄愤而空口白话地呼吁抵制日货,更不会在自家酒吧门口写什么“日本人与狗不得入内”,他们不和钱过不去。 在我们一般印象里,日本人但凡有个风吹草动,中韩往往是联合发声,互为犄角。这不错,只是我们不应忽视和忘记的是,跟咱们一起大声嚷嚷的时候,人家手上的活计,可是一刻没停。在国际交往层面,利益永远大于肾上腺,连韩国的出租车司机都明白这一点,他们对日本游客可能还要更客气一点。(元涛)
误读三:以色列对中国充满感恩
【常见误读】当年接纳和拯救犹太人的那段历史,被很多中国人拿来当做解读中以关系的万能钥匙,认为以色列会因此在国际事务中“感恩中国”。 【实际情况】国内很多人认为,犹太人对中国的良好情谊主要是基于感恩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掀起的灭犹浪潮中,中国上海以宽大的胸襟收容了两万多从中欧国家逃难来的犹太人,给予他们生活援助,使他们重拾生存的希望。这种观点虽然有一定道理,却难免有些以偏概全。 对于那些曾被中国收留的犹太人来讲,中国的确是他们的恩人,抱有感恩的心态十分自然。然而,伴随着原居中国犹太人的陆续作古,这段历史在以色列也渐渐成为尘封往事,不再广为人知。普通以色列人更多是以平常心态来走近这个东方国度。 我在以色列遇到过许多“中国迷”,他们喜欢中国的理由也五花八门。几个月前,在以军的炮兵阵地上碰到一名叫汤默的青年士兵,一听说我是从中国来的,他立刻掏出一本书,原来是希伯来语的《易经》。他对中国文化非常着迷,曾经学习过太极拳,现在正在研究中国哲学。“中国的哲学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,例如追求事物间的平衡与和谐,以色列需要这样的思想。”汤默一脸的真诚。在崇尚西化的风气正在中国各个角落蔓延的时候,作为华夏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中国武术、医药、艺术、哲学等却正吸引着以色列人。(朱剑慧)
误读四:印度远落后于中国
【常见误读】印度是一个除软件业以外在其他方面比中国落后许多的国家,一个总喜欢和中国较劲的国家,一个肮脏和社会动荡的国家。 【实际情况】中国人喜欢以貌取人,而印度的脏乱和贫穷落后恰好常常暴露于表面。在印度,如果不和印度人深入交流,不去细心体会,人们对印度贫穷落后的印象就不会有丝毫改变。因为印度的贫民窟往往就散落于大城市最繁华地带,乞丐也通常落落大方地向人行乞;印度的高楼大厦不如中国多,马路不如中国宽,大型购物中心不仅少也没有中国那样气派。然而,隐藏在印度破败外表之下的,却是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国度。 随着对印度了解的深入,我时时产生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。透过印度人的言谈举止,看得出他们对祖国由衷的自豪与自信,虽然有时难免显得自大。 对于印度,中国媒体基本上围绕几个点来构筑其形象框架:核与导弹、软件、大国梦、印度追赶中国、宗教和种姓冲突、中印边界问题、天灾人祸以及五花八门的社会新闻,最近一年又加上了中印崛起与合作。或许印度的天灾人祸及社会新闻具有广阔的受众,于是火车出轨、汽车爆炸、热浪袭人、坠机楼塌、强奸骚乱等等便成为中国不少媒体中最流行的印度题材。久而久之,中国人眼中的印度形象便出现了扭曲,印度似乎是一个不断追求大国梦想但又力不从心的国家。 其实除了软件业,印度在其他不少领域的发展也相当了得。印度是世界生物大国、药品制造大国、“世界的办公室”,未来印度还要做知识大国。印度人口仅次于中国,但它却是世界上人口结构最年轻的国家,这将确保印度在20年后拥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以发展经济。 印度人有时喜欢拿中国说事,但是国内有些媒体在很多情况下也同样喜欢夸大其词。2005年底,一篇转自印度空军司令的发言曾吸引了大批国内读者,文中称“印度空军不怕和中巴打核战争”。然而,仔细翻阅其讲话,并没有找出这层含义,国内媒体的标题尽管能吸引眼球,却误导了读者。(唐璐)
误读五:俄罗斯与老美对着干
【常见误读】邀请哈马斯领导人访俄,与伊朗保持密切关系,向挑战美国的委内瑞拉大卖武器。2006年,俄罗斯对美外交让不少国人欣喜断言:俄罗斯羽翼已丰,应该是又要跟老美对着干了! 【实际情况】俄罗斯的对美外交,经历了三个阶段。苏联时期很干脆:凡是美国反对的,我们就要拥护,凡是美国拥护的,我们就要反对;叶利钦初期很鲜明:美国佬干的,就是俄国人盼的;普京抛弃了这两个极端,回归理性,不是从意识形态或抽象概念出发,而是根据本国利益和国际事务本身的是非曲直,决定如何表态和应对。 对俄罗斯来说,今天的俄美关系虽然不再像苏美关系那样决定全球格局,事关本国存亡,但依然是最重要的一对国家关系。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要求:“必须预防未来能挑战美国全球优势地位的力量中心的形成。”不甘心久居人下并迅速崛起的俄罗斯,恰恰是这种中心之一,美国当然不会掉以轻心。 俄国人本来就不习惯韬光养晦,何况现在已还清欠发达国家的债务,经济一连7年增长,2007年要晋身“万亿美元GDP俱乐部”,再不用看美国人眼色行事。 俄罗斯对美态度发生变化,还由于美国并没有因为俄罗斯支持其反恐战争而给予回报。我的朋友尼科诺夫是名政治观察家,早年他曾对俄美合作充满信心,现在却忍不住抱怨:“像我这样亲美的人都对美国失望,何况一般老百姓呢。”俄罗斯精英和民众感到受骗上当,反美情绪扶摇直上。 然而,俄美两国现在虽然不是盟友,却也不是敌人,而是伙伴加对手,双方该合就合,该掰就掰。即使斗,也是斗而不破,在非原则问题上互相妥协。“尽管美国是王八蛋,但是俄罗斯的安全环境现在离不开美国。”另一位政治观察家拉齐霍夫斯基的观点,其实代表了多数俄罗斯人的心态。 俄罗斯的这种对美外交符合普京亲自宣布的外交三原则—实用主义、可预见性和国际法至上,其精髓是实用主义—一切服务于本国的安全和经济利益。最近的例子就是安理会伊朗核决议。俄罗斯没有跟美国过不去,同意制裁伊朗,但又捍卫了本国的经济利益,制裁只涉及军事核计划,既不禁止俄伊在布什尔核电站建设上的合作,也不禁止俄向伊出售防御性武器。(盛世良)
附:六大“想当然” 我们对外国或外国人会“想当然”地认为这样或那样,事实并非如此。 ⊙非洲国家穷得叮当响? 错误。现在的非洲至少有17个国家人均年收入超过1000美元,我们对非洲应该刮目相看。 ⊙发达国家年轻人都买房? 错误。多数西方国家的年轻人都更喜欢租房,超过一半的美国人选择在工作10年、结婚5年后才着手买房。 ⊙外国人性生活很随便? 错误。今天的西方社会已经对性自由带来的后果顾虑重重,逐步提倡保守主义:性知识上开放,性行为上保守。 ⊙英国人很绅士? 错误。在欧洲,人们一提起英国人,往往会觉得是喜欢聚众闹事的粗野象征。 ⊙外国人也爱发短信? 错误。在加拿大,人们还是更喜欢以打电话的方式沟通,短信几乎无人问津。 ⊙美国孩子很轻松? 错误。美国孩子上学的前几年虽然一般没有家庭作业,但在12岁的法定工作年龄之前,他们大多会在课余、周末或假期干些零活,挣些小钱,培养独立自主的品格和社交能力。
(金晓敏摘自2007年1月8日《国际先驱导报》,高兴奇图) |